Logo
Print this page
蘋果日報21/6/2017 蘋果日報21/6/2017

蘋果日報 專題報導 21/6/2017

Featured

 

蘋果日報 專題報導 21/6/2017

按此進入網頁:【無家女孩】家庭問題無家可歸 大學生竟不獲宿位

 

 「好早我就知道同人講係冇用架,唔會有人幫到你架。」Jenny(化名)說。你快樂過生活,她拼命去生存,但如果連生存也成問題,談何生活?香港有些青少年因各種家庭困難,莫說好好讀書,連基本住屋都成問題。
記者:鄺頌婷、賴今銘
攝影︰彭志行
剪接:魏利民

Jenny,今年升讀大學三年級,但過去十年,她也過得很不快樂:「小時候,以為大姑媽才是我媽,去到小學一、二年班,意識到我還有一位哥哥和一個爸爸,所以一直與爸爸關係不太親。」Jenny的母親很早便離世,父親因經濟問題未能照顧一對子女,因此她自小要跟隨親戚生活。「大姑媽是很傳統的家長,管教很嚴,例如考試或者默書測驗拿不到一百分,就會『打到痴線』。」

家教嚴厲,令Jenny自小與藤條共存,就連兩位表姐也對她施以體罰。「因她們真的打得我很要緊,算是高壓教育,打就用藤條,有時會用其他東西,但又不是很明顯、很誇張的傷痕,過程是非常不開心。」有情緒問題的大姑媽、兩位嚴厲的表姐和不負責任的父親,導致Jenny的童年成長,留下一道道痛苦卻不著痕跡的陰影。

「我成日都問點解,但係我阿嫲成日都話,算啦忍下啦。」就是這一句話,Jenny啞忍了十年,「我只有『收收埋埋』,與其他人交流只會很表面,或者可以說沒有太多朋友,因為沒有『傾得埋』的朋友,老師更加不會理,我當時也不知道可以向社工反映,到了小三,我才向社工提及過,不過他亦沒有做任何事,直至升中四,大姑媽情緒病嚴重了,終於肯見醫生和社工,社工和我做家訪,才真正說出來。」

最後Jenny經社工轉介,兩年前搬入專為有家庭問題的少女而設的「延愛之家」,認識了負責人黃姑娘(黃晶瑩)。據黃姑娘解釋,女孩子一般可在「延愛」入住兩年,問題是部分人住到期限屆滿,仍無法覓得安身之所:「在延愛之家的女孩,完了兩年住宿,她們還是未有能力出外租劏房,或者公屋亦未能排到,我們也欠缺能力再幫她們下一步,這是我們面對的最大難題。」

而Jenny的遭遇又更為曲折:勤奮向學的她,中學畢業後先升讀大專院校,再順利銜接本地大學;滿以為入大學有宿舍可住,不料宿位安排又生變掛:「住了兩個學期,即一年,如果能夠住到畢業,或可儲夠錢再租屋住;但原來整個住宿制度,是對為生計奔波的人非常不友善,『我以為無屋企嘅人係優先住,但原來事實唔係』。」

結果入學首兩年,她要找大學輔導員協助,才勉強得到宿位。如今剩下兩個學年,能否再入宿仍是無知數,隨時未畢業已經要『瞓街』:「總之有一撻地方比我住,可以沖到涼,瞓到覺就夠架喇。」別人看來卑微的願望,但對像她這樣的無家女孩而言,卻異常奢侈。

談到面對無家女孩問題,黃姑娘認為除了政府應該正視,大眾亦可替她們稍為分憂:「或者你鄰居有年青人,正經歷家庭困難,日嘈夜嘈。大眾會不會都對年青人或者這些家庭,也多一點關心呢?若鄰舍支援多一點,其實未必需要很多社工;還有,是否所有東西都一定要到了某個情況就『外判』出去?就好像電影《一念無明》所說一樣。」

Copyright © 2016 Home Care for Girls. All Rights Reserved.